《齐天大圣》剧照
2016年,上海京剧院推出“大圣来也”演出季,不仅让“悟空戏”回到观众视野,收获了票房,还收获了新观众,这一切都跟上海京剧院首推的“制作人团队制”有关。
2015年底,上海京剧院就推出了由第三代郑(法祥)派传人严庆谷领衔主演的“大圣来也”郑派悟空戏系列展演。对于这跨度为期一年的系列展演,上京首次尝试“制作人团队制”,由主演严庆谷来担任制作人,负责整个项目。按照以往的模式,一个演出项目确定,资金到位后,院领导会招集院团各部门负责人协商落实,以“布置任务”的形式,将各环节落实下去。这种情况下,每个演职人员都仅仅是一个任务的执行者,话语权有限,创作积极性也受影响。而“制作人团队制”则彻底地打破了这种架构。
“项目做得好坏直接跟自己有关,这样一来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。”作为“制作人团队制”的推进者,在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看来,这样的机制不仅能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,还可以让整个项目推进更高效,资金使用更有效。“其实怎么花钱,怎么把钱花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”单跃进说,“制作人团队制”项目的资金由制作人统筹支配,严庆谷具有话语权、支配权。但他同时也负责整个项目的策划、创作、宣传推广以及票房营销。他肯定是想着怎么让这笔钱发挥最大的效力。”
在“大圣来也”这个项目中,严庆谷拿出30%多的资金用于营销,请来外援设计海报、开发线下主题衍生品、充分利用媒介资源造势,请一流制作团队拍摄主题微电影,在新媒体平台以及人流密集的商圈的户外大屏幕上投放……前前后后,他们做了34场线下活动,覆盖全市各个文化场所,而微电影在网上的点击量也超过了6000万。
这样的营销力度在以往的演出中,是难以想象的。“以前一个戏用于营销的资金也就占个5%左右。再一个,这个钱怎么花也是一个需要好好打磨的事儿。”
“大圣来也”真的火了,六场演出上座率都在90%以上,有的甚至达到100%,需要设加座。平均一场的演出票房在10万元以上。
不仅票房好,观众里出现了很多新面孔。“以往谢幕时,传统戏迷会涌向舞台,叫好、起哄,但从第二场开始,我们发现很多观众都是留在原位起立致谢,这说明,他们中很多都是新观众、新戏迷。”严庆谷说。
据悉,2017年,上海京剧院将继续推进“制作人团队制”,利用这一制度上的探索来激活传统市场,深化体制改革。单跃进表示,综合“大圣来也”项目的一些经验教训,2017年的“制作人团队制”已经做了些调整,比如对团队目标的制定更加明晰,在资源配置上更加明确等。
来源:解放网 作者:燕子
沪ICP备12040923号 COPYRIGHT©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上海市徐汇区旅游公共服务中心 |